LOADING

海宁便民中心海宁文旅景点

路仲古镇

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海宁市硖石西北约7公里,路仲旧称渟溪,俗称路仲里

标签:

路仲旧称渟溪,俗称路仲里,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史迹有德义桥、德风桥、张子相宅、朱淑真故居、管庭芬藏书楼、钱君陶祖居、黄岭梅宅、冯家厅等。路仲的道路、小桥、河流民宅等都较完整地保留着传统风貌,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变化,给人一种回归乡里的归属之感。江南古镇大多已成为景点,如周边的乌镇、西塘、南浔之类,而路仲虽冷清且略显破败,却恰恰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历史的真实。

路仲位于硖石西北约7公里处,相传形成于三国,初名“埭上”。时东吴名将陆逊屯兵于此,商贸渐渐繁荣,形成气候并聚集成市。后因此地有河名渟溪,也称为渟溪镇。
路仲得名据说始于唐代,传说唐朝末期当地闹饥荒,三位善人(路姓仲姓毛姓)开仓赈济乡民,百姓为感恩三位义士遂将当时的“埭上”称为“路仲毛”。又造起三王庙,将三位恩人奉为土地保护神。后来逐步演化为“路仲”,一直沿用。
路仲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布局紧凑,水路畅通,以德义桥为中心,直大街、西大街组成“T”字形。街道两旁密集排列、临水而筑的房屋形成了小有规模而又别具特色的街区,住户枕河而居,有的临河备有河埠,河畔还有古驳岸。依水凌空而筑的水阁房,半间建在河上,下设独家河埠以备洗涤、取水之用。清代学者陆嘉淑曾有诗云:“泛舟过渟溪,人家两岸齐。到门才咫尺,水涨板桥低”。石板铺成的直大街,尚存80多米,道宽近2米。临街多为店铺,偶有空缺处,乃河埠出口。店铺低矮,尚存清末民初风格。
路仲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镇虽小但出了许多名人,南宋有女词人朱淑真,清代有学者陆嘉淑、书籍校勘家管庭芬和“清风室”主人钱保塘,近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医学家钱崇润、书画篆刻家钱君陶水彩画家张眉孙等。现存有德义桥、德风桥、朱淑真故居、钱君陶祖居、管庭芬藏书楼、朱家大院、张宅、黄宅、冯家厅等多处古迹。

地名由来

路仲形成于三国时期,初名埭上。时东吴名将陆逊屯兵埭上,商贸渐渐繁荣,形成气候并聚集成市。唐时,路仲一带闹饥荒,当地百姓几乎家家断了炊烟,无粮可食,唯有路、仲、毛三氏尚有富余粮食,三氏见此情景大发善心,开舱赈济,把家中的余粮全部都拿出来,无偿地供应给了当地百姓。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地百姓得于渡过饥荒,而路、仲、毛三氏后来竟饥饿而死。此事感动了当地百姓,为报答他们的恩德,三氏死后人们造庙祭祀,并塑神像,尊为土地,同时把地名也叫做了路仲毛。而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三王庙一直是路仲百姓心中的敬仰之所。及至明清之际,小镇陆续所建造的桥当中,人们把在最显要位置上的三座桥各自命名为“德义桥”、“德风桥”、“德明桥”(德明桥已拆除造成水泥平桥),以颂扬三氏的义行功德。 [1]

在日后岁月的流逝中,地名也就变成了路仲里。
路仲,亦称渟溪,俗称路仲里。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吴越时。时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国派大夫范蠡以金玉、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作为媾和条件。去吴途中,范蠡、西施曾在路仲短驻,故至今尚留存西至浜、西至桥等名。
三国东吴大将陆逊任海昌都尉时,又曾屯兵于此地,后人称屯兵处为营里。
路仲自然镇的形成年代已无从可考。但偏僻的地理位置自然需要集市,而路仲较悠久的历史和较好的水路交通,使它从中凸现出来并影响着周边,逐渐形成为认可的自然贸易集市,这样发展而成的“小有市廛”的格局也自然而然造就了后来称之为小自然镇的路仲,并扩大形成了小有规模的街区。这种形成至迟应在明代以前发生完毕,从现存德义桥的形制、石头等可以看出多有元之风格。
进入明清,尤其是清代,路仲商业贸易频繁。
1928年路仲仍为海宁县四大镇之一。
1947年《海宁导报》公布市镇等级,路仲列属乙级镇。
后因交通不便,集市稍逊。新中国成立后,路仲归属庆云,现为斜桥镇庆云社区所辖。

古迹

德义桥
德义桥又名大枫桥,潺潺南流的渟溪把小镇隔为东西两岸,而德义桥是渟溪东西两岸交通必经之地。这是一座三孔梁式平桥,柱石有大明永乐十二年甲午(1414年)秋建等字。清乾隆年间曾重修,嘉庆乙亥(1805年),道光甲辰(1844年)增修。据考证,此桥具有元代建设风格,桥面有卷纹饰,两侧护栏望柱武康石。桥上有四只石狮,二公二母,神态生动的石狮子经过上百年风雨的洗礼,棱角变得圆润起来。桥西是傍水而筑的水阁房。明代著名学者陆嘉淑诗曰:泛艇过渟溪,人家两岸齐,到门才咫尺,水涨板桥低。活生生描绘出当时水乡路仲的情景。 [2]
德风桥
德风桥又名小枫桥,此桥建于清道光二年,在西大街的尽头,逶迤的青翠之中显示出沉穆之气,是一座至今保存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石桥。桥上四只石狮栩栩如生,桥柱两面各有楹联:一副是“西接彩虹云蒸霞蔚,东连德义璧合珠联”;另一副是“何须司马方题柱,但遇留侯便授书”。 [3]
张子相宅(明厅)
张子相宅据说是明代太师张从故居,故又称“明厅”,属明代建筑,路仲现保存最古老的建筑。
从一扇残旧的木门进去,狭小的天井里一段石路直接通向大厅。厅中井然有序摆放着各种现代艺术画匾。屋顶天窗引进阳光,照射着这些新型画匾,让这座幽深的厅堂泛出一股历史光影。廊檐木雕,匾痕,轿厢,低低的屋檐就像厅外那口老井(谓龙眼)静默无声。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刻,守着泛白的木头,述说着当年太师府邸的辉煌,只是那低低的屋檐,仿佛在告诉我们:做人须谦虚隐晦,却莫趾高气昂。
张从一生名节不佳,但他的后人却惠及乡人。如1694年清康熙年间,族人张子相单枪匹马直闯县衙为地方据理力争减免了钱粮之赋。乡里民众为记其功德,在他居处河边石桥改名“惠人桥”。1714年,族人张孚观中举,但窥透官场无常,不愿为官,一生以书史自娱,自号“冷云居士”,建“西苑池莲”成路仲一景。清嘉庆年间,诗人张均(字湘石)筑“蠡园”十景(即自家庭园):狮子岭、笔架峰老人峰、盘陀石、卓笔峰、桃花源、仙隐洞、钓鱼矶、路转峰回、曲径通幽,与路仲名士管庭芬等寄情山水园林中。
朱淑真故居处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词人,故居处坐西朝东,系路仲朱氏一族建筑群之一部分。五间木屋,东西厢亦为楼,上下均有廊,用材粗壮,枋雀雕饰精美,砖墁及挡扇门尚存。门有福禄寿禧等纹样及雕饰,屋内有天井,细砖埋地,砖饰门,古色古香。如今路仲人在德风桥南侧建起幽栖亭,纪念朱淑真这位反封建礼教的叛逆女性。
钱君陶祖居
钱君陶(1907-1998年),他是中国近代集装帧、金石篆刻、书画艺术于一体的名家。钱君陶出生于桐乡屠甸,祖籍海宁路仲,两处都是他的故乡。钱老生前把大量收藏物品捐赠给海宁钱君陶艺术研究馆,逝世前遗嘱安葬在海宁硖石。
钱氏一族,系吴越王钱镠的后代,于明代迁入路仲,逐渐繁衍成路仲有名望族。 钱家世代人才辈出,有清四川什邡县令(后授知府衔)钱保塘、书画收藏鉴定家钱镜塘、中国科学院首任植物研究所所长钱崇澍等。钱崇澍于1910年赴美国学习自然科学,学成后回国致力于植物学研究与教育,开创了用拉丁文为植物命名的先河,其弟钱崇润先后赴日、德学医,曾任浙江国立医药专门学校校长,浙江首任红十字会会长。钱崇澍两个儿子一个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钱燕文,一个是沈阳农业大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教授钱德杞。

名人

凄美、神秘、诗情是路仲古镇有别于其他古镇的最大特点。路仲地处浙江海宁,非常的古老,不大的小镇却出了很多名人,南宋有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有刑部侍郎陆子孟、礼部侍郎吴太冲,清代有湖北学使管式龙、什邡县令钱保塘、地方文史学者管庭芬,现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医学家钱崇润、动物学家钱燕文、装帧篆刻书画家钱君陶、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张眉孙、收藏家钱镜塘、外交家朱黎青、新闻学者朱汝谐……其人文底蕴之深厚,足可见一斑。

四大家族

自宋朝以后,安徽朱熹后代一族、余杭张氏一族、临安钱镠后代一族、余姚管氏一族陆续迁入路仲,形成“张、管、钱、朱”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文化气息重,经商、为官、从学者众多,人才辈出。他们有所作为后,无不回报乡里,购田置房。这一时期开始到清代大量的建筑群体出现皆与此相关。钱家大宅院、管家大宅院、朱祥和大宅院、张家大宅院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私家花园,如澹园蠡园、息心窝等,分布在镇的四周,我们现在所能看到路仲街镇的基本轮廓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路仲现有的街区规划,就是以四大家族的宅院为主体展开的。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定为“浙中盐官人”,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朱淑真一生忧忧郁郁写下了大量诗词,但被其父母认为是越轨礼教的,而用火烧掉,留下来的仅是百分之一。
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何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写怀二首》“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死后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未几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朱淑真所作,近来学术界认为是欧阳修作。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 [4]

钱君陶

钱君陶,生于1907年,卒于1998年。原名钱玉堂,学名锦堂。别号午斋、豫堂、敬堂;笔名有白蕊先、程溯青、宇文节、中鸾、引秋、牧风、晦青等。
钱君陶祖父钱国锵行医而迁居桐乡屠甸镇,故钱君陶出生于屠甸镇。他聪慧好学,七岁起就在自家天井的方砖上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十六岁在桐乡桃园头小学任教师。十七岁离开屠甸到上海艺术师范学院攻读美术、音乐,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打工。
钱君陶的绘画,笔墨简洁,苍劲老辣,意境高古;书法篆、隶、草、楷皆工,尤以质朴灵动的隶书独步书坛;篆刻宗秦汉,在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后另辟蹊径,匠心独运,计白当黑,收放自如,边款长跋,诗文自撰,有过前人之处;收藏宏富,精于鉴赏。
钱先生多才多艺。他分别在上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担任过美术系、音乐系教授,同时又是书画装帧名家,在圈内博得过“钱封面”的雅号,特别在中国当代金石印坛上以独特造诣享誉中外。

钱崇澍

钱崇澍(1883 11.11 – 1965 12.28),字雨农,浙江省海宁市路仲人(今海宁市斜桥镇)。生于1883年11月11日,卒于1965年12月28日,享年82岁。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植物区系学的创始人之一。
钱崇澍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1904(清光绪三十年)年考中秀才。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钱崇澍进入上海南洋中学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前身)。1910年钱崇澍与唐山交大同学竺可桢等一些富有理想的青年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自然科学院、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刻苦学习近代植物学课程,获得学士学位。1916年学成回国,受聘在江苏甲种农业学校教书。除教植物学和树木分类学外,还开展植物学的研究。1919年受聘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授,他的教学才能在国内已初享声誉,旋被东南大学北京农业大学聘任为教授,教植物分类及植物生理课。1923年钱崇澍到清华留美学校教生物学,1925年该校改为清华大学,学制四年。1920年设立生物系,钱崇澍是第一任生物系主任。他先后讲授科学概论、植物学等课程。1921年钱崇澍做完植物区系工作,辞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受聘为厦门大学教授。20年代后至1949年,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任四川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崇澍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53年以前为植物分类研究所)。该所在南京、庐山、昆明和武功设立工作站,开展对各该地区的植物调查和研究。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这些附属单位后来相继独立,成立相应的研究所或植物园。1955年,钱崇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还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和第二、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1963年10月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中国植物学会30周年纪念会,并隆重庆祝钱崇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50周年。会上,他继续当选为植物学会理事长。当时他已经是80高龄的老人。正当他满怀信心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有生之年时,无情的胃癌夺去了他的生命。1965年12月28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张眉孙

张眉孙(1894~1973)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他是一位不善言辞的画家,一生谦虚、诚恳,内心宁静,观察细微,崇尚自然,对艺术追求异常深切,是中国最早期的水彩画家。
张先生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他靠过人的领悟能力和对艺术不懈的努力追求,坚持写生不断。他的作品,既写实而又兼带中国画写意的成份,用色平顺,气氛柔和,所创作的笔、水、彩、形、质、纹理都能各自圆满成立。结构主宾分明,一些广阔的自然景观,秀美的山水风光和淳朴的乡间民居等素材,透过他细腻的笔调,呈现出含蓄、丰厚、耐看的美感。在1950年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水彩画在全国只评出五幅,他的作品就占了二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精选《水彩画选集》,选中了全国著名水彩画家的作品50幅,他一人就占了12幅。
1970年张老回到故乡路仲休养,1973年11月18日因病逝世。尊生前所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安葬于桑园里,长眠在故土之中。198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刊登了他的作品《三潭印月》、《静静的溪水》。1998―2001年台湾“龙园艺术空间”相继出版了《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张眉孙水彩画集》及续集。

管庭芬

管氏文人中有管庭芬(1797—1880年)者,因其编撰、校勘书籍多而为从事历史文献学的人素知。钱泰吉在《曝书杂记》中说他喜钞书,特别留心海宁掌故,“于目录之学,尤为专门。”曾经帮助硖石别下斋藏书主人蒋光煦校订《别下斋丛书》等。他的家产因书事而尽,晚年竟至卖画度日。但经他手校的古书,都成为了善本。1860年太平天国农民军攻陷杭州,一时烽火烛天,炮声殷地,只得奉母避居僻乡,等到回到路仲,发现“故家典籍发半毁于劫火”,于是有“天丧斯文”之叹,发愿取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诗意编纂《花近楼丛书》,得七十余种。生平著述甚多,有《海昌经籍志》、《渟溪旧闻》,以及《渟溪老屋文存》和《渟溪老屋诗存》等。对于这“渟溪老屋”,他曾经在诗中描写道:“东倒西歪屋几间,虽居尘境亦深山。门临小市无车马,篱旁清溪绕曲湾”,“绣闼雕甍事莫论,且求容膝度晨昏。秋来丹桂香飘户,雨过黄昏水到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过着“佣书未许主人闲”的书人生活。其《典衣买书歌》云:
天涯有客芷湘子,青山不隐隐村市。
贫居陋巷无所求,愿与史籍同生死。
既耕还读甑屡虚,仰天狂笑心不舒。
天生我材必有用,供我岂乏今古书?
叩门喜接西吴客,一笑相逢皆秘册。
绕床真奈阿堵无,欲舍仍留费筹画……
芷湘是管庭芬的号。诗歌使人想见一个爱书人,面对书船贾人送上门来的好书,因囊中羞涩欲休还买的情景。虽然这“渟溪老屋”当年比不上那“惠长厅”富丽堂皇,但如今只要说起路仲管氏来,首先让人想起的人物,却是管庭芬。这其中实有发人深思的辨证法在。

渟溪旧十景

东郊春色

平畴仰赖菜花笑,蜂飞蝶舞春来早;
往昔田野禾苗俏,今日庙宇香客闹。
注:路仲东市原为田野,仲春花黄麦青、蜂飞蝶舞,生机无限。今已筑社庙,香烟缭绕,失了旧趣。

渟溪渔唱

今人不见旧时景,网船汇岸草青青;
芦花飞起掠秋影,渔歌只剩梦里听。
注:路仲旧有网船汇,渔家云集,晒网展喉,陶然醅酩。今废为野岸,唯见草长矣。

墓林烟雨

由来松柏常青青,几何土丘风萧萧;
寒士魂魄化飞鸟,小镇长颂读书谣。
注:路仲东市原有管家亭,又叫秋水庵,旁有管氏祖上坟茔,松树蓬郁,蒙蒙烟云,几成一景。今废无踪迹。

小桥流水

南沟饱涨黄泥水,石梁袒露溪两岸;
潺声导引风雨船,小桥东头望临安
注:沿原路仲钱氏老宅南之小桥过东,即钱氏祖上墓地。钱氏乃吴越王后裔,路仲钱氏始迁祖据云系摇一小船达此,定居繁衍。

西苑池莲

冷云雅兴独孤高,惠人桥畔寄旧梦;
一池碧绿摇清风,几朵出水妆芙蓉。
注:原路仲惠人桥东北、举人张孚观(号冷云)居处西有一池,张植荷千柄,孤高自赏。今池、桥皆废无影。

邢坝观鱼

毋须片舟下丝钩,未见一罟罩浅滩;
南棠句出吟咏泛,春水亭林动波澜。
注:清雍正初有湖北学政管式龙(号南棠)始题路仲十景,此亦为之一,后来者觞咏不辍。今民间发起于旧坝址西筑一亭以纪念,开路仲旧景恢复之先河。

社楼秋月

中秋难忘团圆月,社庙须知路仲毛;
古镇思源今安在,朗朗清辉送寂寥。
注:路仲旧有三王庙,祀路仲毛三公神像,后废。里名源出三公,饮水思源,近人移地重修殿宇于原东岳庙址,重燃香火。

秋水晚钟

古庵晚钟音寂寂,索句按图觅史迹;
管氏世家崇贤祠,终剩遗憾缺人寄。
注:秋水庵又叫管家亭,位于原东岳庙西侧,为管涟所建。清顺治管文华拔贡后任秀水教谕,名节一时,殁后祀乡贤祠。惜废后,无人知其事迹。

塔里霜枫

漫言塔里有霜枫,却是古桕露真容;
荒野三里叫鹁鸪,人烟一道惊雁鸿。
注:原三王庙西北里许称塔里木桥处,荒烟无人,野鸟翻飞,遍植桕树,秋红桕林胜似霜枫,为著名一景。今难见一桕。

长塍雪霁

琉璃古道冰雪重,咏絮谁及芷湘公;
读罢旧史看新景,长田岸上汽车通。
注:此为原路仲姚家车长田岸处雪景,管庭芬(芷湘)亦有题咏。今平坦水泥路汽车可驰,逸趣全消。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路仲古镇浏览人数已经达到55,如你需要查询该站的相关权重信息,可以点击"5118数据""爱站数据""Chinaz数据"进入;以目前的网站数据参考,建议大家请以爱站数据为准,更多网站价值评估因素如:路仲古镇的访问速度、搜索引擎收录以及索引量、用户体验等;当然要评估一个站的价值,最主要还是需要根据您自身的需求以及需要,一些确切的数据则需要找路仲古镇的站长进行洽谈提供。如该站的IP、PV、跳出率等!

关于路仲古镇特别声明

本站海宁潮网 | hainingchao.net | 海宁一网通便民中心 | 同城公众服务平台海宁门户网站提供的路仲古镇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海宁潮网 | hainingchao.net | 海宁一网通便民中心 | 同城公众服务平台海宁门户网站实际控制,在2024年1月1日 下午3:19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海宁潮网 | hainingchao.net | 海宁一网通便民中心 | 同城公众服务平台海宁门户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